香港大學香港研究 x 卑詩大學共研香江
Hong Kong Studies Programme at HKU x Hong Kong Studies Initiative at UBC
理論香港廣東話學術研討會2024:崩口人忌崩口碗
Theory Hong Kong Conference 2024
會議日期:2024年12月13-14日
會議手冊: https://shorturl.at/zk3BS
會議直播Zoom 連結: https://hku.zoom.us/j/97329665831
會議ID: 973 2966 5831
講者 (按報告發表次序)
彭麗君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卓敏教授及系主任
劉擇明 香港教育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助理教授
李展鵬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與文化學系講師
鄭中邦 香港文學研究者
梁卓祺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Tommy C. K. Tong 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及浸會大學歷史系研究助理
王晉熙 《粵語忌諱現象的語言學研究》作者
高俊傑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傳理學部助理講師
譚家浚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
蔡思行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學部通識中國課程講師
別學優 卑詩大學亞洲研究系博士生
黎國威 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
梁明暉 香港大學香港研究講師
「崩口人忌崩口碗」一語非常弔詭:提醒大家非禮勿言,同時指出他人失禮之處,喺笑而不語中鞏固崩口嘅存在。點解「真相」硬係「唔方便」?「講呢啲?!」係咪為咗掩人耳目,係咪對現狀掩耳盜鈴?
第二屆「理論香港」繼續從理論進路,審視在言語、生活日常、意識形態的縫隙之中,介乎看不/得見、說不/得出的狀態及情境。透過對身份認同、世界觀、知識論的觀察,反思在生產知識、(權力)關係及邏輯過程中被忽略(或被過度放大)的事物、觀點及位置。「崩口」可以係有意識的顧忌,亦可以是無意識的盲點,可以出現在個人層面(例如衝口而出的佛洛伊德式「失言」),亦可以潛在於集體意識裡(例如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支撑十九世紀歐洲工業生產但同時被社會排除在內)。理論香港2024嘅專題報告按四種崩口碗組成:以不 / 言說作為實踐建構現實嘅「唔講唔知」、表演自我設限嚟揭示意識形態嘅「欲語還休」、從時軸橫向檢視概念嘅延伸與更新嘅「講開又講」同埋明知故問、專講呢啲嘅「好講唔講」。
今屆研討會期望透過「崩口」狀況窺探知識與認知的多重關係,以及心態、意識形態及邏輯思考的複雜交錯 ,挑戰連接個人或群體的盲點及忌諱,在進行批判的過程對他人及自身的盲點也有所認知,務求在學術生產的過程中保持自覺。拉康(Jacque Lacan)謂語言形塑想法,意識就在言說之中形成。如果日常用語被視作無法生產知識,學術自覺亦無從生起,過程中雖無崩口之痛,但所說的也可能是不痛不癢。古奇(Ngũgĩ wa Thiong’o)批判殖民主義強置外語為知識生產語言,割裂日常生活與思考想像,造成文化殖民異化(colonial alienation),而廣東話可能係香港學術生產異化嘅最大崩口。理論香港2024繼續練習以廣東話思考和言說,重建日常與學術的有機連繫,知識生產嘅崩口之痛及自由思考嘅痛快,我哋全部都要。 無謂顧左右而言他,「理論香港2024:崩口人忌崩口碗」誠邀各位一齊發掘意識嘅盲點,建構可能嘅現實。
主題演講: 〈好講唔講,講廣東話!?語言作為邊界的一場誤會〉
講者: 彭麗君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卓敏教授及系主任
日期:2024年12月13日
時間:10-11:15am
地點:香港大學百週年紀念校園 CPD-3.28
演講簡介:
今日很多香港人視廣東話為香港文化身份的載體、堡壘、甚至全部,廣東話成為分辨香港人與否的界線。可是,如果我們把語言視為邊界,我們就完全忽略日常語言的巨大滲透和攻擊能力。本文嘗試回到歷史,追蹤粵語的擴散力和吸收力。我們從晚清開始,看看粵語如何一方面從西江出發進佔廣西,另一方面擁抱太平洋,蹈海南洋,甚至遠達美洲,構成一幅複雜的內外權力航線圖。我們也看粵語如何通過留學生東渡日本,再經革命的軌跡回來中國,參與和見證辛亥起義、軍閥割據、聯省自治和北伐統一。如果我們真的要把廣東話視為香港人的語言,我們不妨先看看廣東話的前世今生,可能讓我們更能洞察香港文化應有的生命力。
講者簡介:
彭麗君的學術研究從香港電影出發,著述涵蓋視覺文化、知識產權論述、文革中國、社會運動等領域,從樣板與複製、多元與一統、民主與主權之間的張力思索「個體」與「集體」之關係。她曾取得中文大學卓越研究獎(2008)、蔣經國學術出版獎(2012)及美國圖書館協會優秀學術專著選書(2020)。近著包括2024年2月出版的 One and All: The Logic of Chinese Sovereignty 。